注册忘记密码

777老虎机

查看: 350|回复: 0

郭松民 | 评《不要抬头》:生存还是毁灭?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3181
发表于 2022-12-30 11: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如果一颗直径数十公里的彗星,直冲地球飞来,六个月之后将撞入太平洋,威力相当于10亿颗广岛原子弹,激起淹没地球所有陆地的海啸和十级以上地震,人类应该怎么办?


1998年,好莱坞拍摄一部《天地大冲撞》,给了一个答案;2021年,好莱坞又拍摄了一部电影《不要抬头》,给了另一个答案。



郭松民 | 评《不要抬头》:生存还是毁灭?-1.jpg



在第一部影片中,面对可能降临的巨大灾难,美国紧急动员起来了,总统指挥若定,有条不紊地应对危机:发射载人飞船携带核武器去摧毁彗星,同时组织国民向高地和地下庇护所“方舟”转移……最终,虽然有一块彗星碎片撞上地球,并引发了不小灾难,但大部分人口和人类文明,都得到了拯救。


这部影片中,给人印象颇深的一个桥段是,“弥赛亚号”飞船上的宇航员们最后决定与彗星同归于尽。一方面,他们坦然地相信,自己的牺牲会被美国永远铭记,“至少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所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中学”;另一方面,通过罗伯特·杜瓦尔饰演的指挥长携带的一本《白鲸记》,暗示把与对手同归于尽视为莫大荣耀的精神深深植根于美利坚传统。【点击阅读】



郭松民 | 评《不要抬头》:生存还是毁灭?-2.jpg



但在第二部影片,即《不要抬头》中,美国几乎变成了一座疯人院,根本无法团结起来采取有效行动,彗星最终不出所料地撞上了地球,毁灭了一切。


从1998年到2021年,23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经历了911事件、金融危机、中国崛起等,美国不免有沧海桑田之感,好莱坞也性情大变,不那么轻狂了。


这部电影,不是一部简单的“喜剧”,不妨可以看作是美国文化精英对美国近年来遭遇的内外危机的一种反应。


好莱坞把美国的困境用一种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呈现出来,试图籍此唤起全社会的关注,为美国找到出路。


至于最后能不能如愿以偿,就不是好莱坞所能决定的了。



郭松民 | 评《不要抬头》:生存还是毁灭?-3.jpg



02



《不要抬头》由奥斯卡金像奖得主亚当·麦凯担任编剧和导演。


影片一开始,似乎讲述了一个好莱坞车轻驾熟的灾难片故事——密西根大学天文系年轻的研究生凯特·迪比亚斯凯(詹妮弗·劳伦斯饰)发现一颗彗星将在半年后撞上地球,她告知了导师兰德尔·明迪教授(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后者认为,如此巨大的危险必须报告白宫。


这一桥段无疑是对《天地大冲撞》片头的戏仿,格外具有讽刺意味:你可以猜中开头,却不能猜中结尾。


美国军方用一架大型军用运输机将凯特和明迪教授从密西根州接到了华盛顿,他们两人孤零零地坐在一个像游泳馆一般巨大、空荡的机舱中,这奠定了整部影片荒诞不经的基调。



郭松民 | 评《不要抬头》:生存还是毁灭?-4.jpg



两个人在白宫一条狭窄的走廊里等了整整7个小时。这个期间,女总统奥尔良(梅丽尔·斯特里普饰)在给亲信搞生日派对,作为五角大楼的代表带他们进来的美军上将把白宫提供给访客的免费零食(也无非是矿泉水、干果之类)高价兜售给他们……最后等来的结果却是“总统没有时间,明天再来”。


第二天,再次到了白宫,总统却只肯给他们二十分钟的时间。


她带着听笑话一般的神情听完了两位天文学家忧心忡忡的汇报,并在陪同的美国太空总署专家提出“立即采取行动”的建议后,决定“按兵不动,静骰子游戏其变”,理由是中期选举即将开始,这个消息如果公布出去,将会输掉国会。


明迪在震惊之余,也对白宫的精神状态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我感觉自己像是到了马戏团。”


明迪的感觉完全正确。经过了200多年运作之后,美国的政治早已异化了,简言之,每四年一次的美国大选,无非就是一次马戏大赛,最后胜出的是马戏高手,而不是选民期待的有理念、有操守、有能力的政治家。



郭松民 | 评《不要抬头》:生存还是毁灭?-5.jpg



人们设计制度是为了规范人的行为,而制度下的人,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会不息和制度博弈,最终导致制度异化,走向自己的反面,这是人类政治发展史上一个反复出现的规律性现象。


如果说,西方的选举制度,相对王权世袭制是一种巨大进步,并且早期确实发挥了筛选政策和政治人物功能的话,那么到了后期,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西方政治日益异化为选举政治,其核心是一套“选举术”,政治纲领和政治主张都不外是“选举术”的外围。


“选举术”的核心,是如何挑动选民的情绪,让他们失去理智判断能力,最终在一种类似催眠的状态中,将票投过自己。


在选举政治中,政治人物不仅不再可能成为政治家,甚至连严格意义上的“政治人物”也不是了,他们已经退化为“选举动物”,除了“选举”之外,他们不能理解任何稍微复杂的政治、经济问题,也不会对与选举无关的任何事情产生兴趣。



郭松民 | 评《不要抬头》:生存还是毁灭?-6.jpg



今天,全世界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和西方也需要能够力挽狂澜的政治领袖,但活跃在政治台面上的,却基本上都是一些马戏团式的小角色。西方的选举制度,不仅再不能选出类似林肯、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这样的杰出政治家,就连尼克松这样有一定远见的政治人物也没有了,正是“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有人说,影片中女总统奥尔良的形象是讽刺希拉里的,还有人说是讽刺特朗普。其实,这样的揣测毫无意义,奥尔良就是一只典型的“选举动物”——她做出“按兵不动”的决定是为了选举,不旋踵又用一种类似歌剧演出的场面为出征摧毁彗星的航天飞机“壮行”也是为了选举——她关心的不是美国利益,更不是人类的利益,甚至她连自己的利益在哪里也不是很清楚,她唯一关心的是选举。


从“政治”到“选举政治”,这意味着西方的政治已经衰落了,政治人物的衰落是政治衰落的表征与结果,反过来又大大加速了政治衰落。


03



白宫解决不了人类毁灭的问题,通过媒体直接向公众呼吁,行不行呢?


凯特和明迪教授到电视台做了尝试,结果更是碰得鼻青脸肿。


媒体号称“第四权力”,在美国和西方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巨大作用。可以说,没有媒体,就没有西方民主。


1976年拍摄的以《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调查“水门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电影《总统班底》,自始自终都回荡着打字机“哒哒哒”的敲击声,那是西方媒体的黄金时代。



郭松民 | 评《不要抬头》:生存还是毁灭?-7.jpg



但现在,时代变了。


凯特和明迪上的那档节目,叫“The Daily Rip”,直译为“每天撕裂”,也可以意会为“每天扯淡”,是一档收视率极高的早间谈话节目。


但这档节目的核心精神却是“认真你就输了”,基本风格是对无论任何严肃话题,主持人一概以娱乐精神对待之。



郭松民 | 评《不要抬头》:生存还是毁灭?-8.jpg



在凯特和明迪教授的发出灾难预警之前,当红女歌手在节目中接受八卦访谈,然后直播和渣男复合的好戏。
由于这样一番铺垫,当凯特和明迪教授一脸严肃地出现在镜头前时,简直像一对怪物,没有人认真对待他们的警告,主持人则不停地插科打诨。凯特终于无法忍受,冲着镜头大吼一通,愤然离场。
节目结束后,收视率统计结果显示,高峰出现在当红女歌手八卦的环节上,两位天文学家警告地球即将毁灭的那段,收视率暴跌。
但当凯特怒吼时,收视率又回升了。网友迅速把凯特因为激愤而扭曲变形的脸PS成各种表情包,在网上病毒式传播开了。
这一幕,我个人也心有戚戚焉。2008年,我在凤凰卫视的一档谈话节目中对阵在大地震中抛弃学生逃跑的无良“教师”范跑跑。这本来也是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但在主持人的肆意操弄和现场以“吃瓜”为乐的骰子游戏众推波助澜下,变成了一场滑稽闹剧,我也不得不愤然离场。
没有人愿意面对的沉重问题是:范跑跑正在摧毁我们的社会赖以维系的信任基础。

郭松民 | 评《不要抬头》:生存还是毁灭?-9.jpg

明迪教授第二次单独上这档节目。当他再次谈到彗星即将撞毁地球时,主持人好像听到了什么有趣的事,用一种自以为相当球坛比分的语气插话道,“是吗?我希望它撞到西海岸,我前妻的房子就在那里,事实上,这套房子还是我付的钱……”


这一次,轮到明迪教授自己无法忍受了,他也像凯特那样大肆咆哮了一番,结果是可以想见的。



郭松民 | 评《不要抬头》:生存还是毁灭?-10.jpg



这的确是一种晚期资本主义、晚期市场经济的症候——市场为王、收视率为王、流量为王,媒体以取悦于受众为唯一目的,失去了讨论任何严肃问题的兴趣与能力,媒体人不再是“瞭望者”,也更谈不上启蒙和引领大众了。


“第四权力”走上了自我瓦解的道路,“瞭望者”闭上了眼睛,现代西方社会陷入了“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状态,其危险狼友帝国。


04



为了扭转不利的选举形势,女总统奥尔良需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领导能力的强人形象,她又决定摧毁彗星了。



郭松民 | 评《不要抬头》:生存还是毁灭?-11.jpg



但是,前去摧毁彗星的航天飞机,在万众瞩目中升空不久,就匪夷所思地掉头返航了。


什么鬼?


原来,女总统背后的金主,财阀,BASH集团的老板Peter Isherwell出现了。他通过自己公司的科学家分析彗星光谱,发现彗星是由一直“被中国垄断出口”的稀土元素组成的,总价值高达32万亿美元之巨。


Peter认为,将彗星直接摧毁太可惜了,应该将其分解为32块,然后予以回收,并且他的公司已经开始研发“彗星登陆器”了。


Peter是这样一种人,身上有中国人熟悉的美国高科技公司大佬乔布斯、马斯克、比尔·盖茨等一干人物的影子,他们迷信技术,自我崇拜。


Peter宁肯冒地球毁灭的风险也要回收彗星,倒也不完全是为了钱,而是来自一种“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狂妄,以及彻底掌控世界乃至每一个人的野心。



郭松民 | 评《不要抬头》:生存还是毁灭?-12.jpg



Peter和奥尔良总统的关系非常耐人寻味。作为总统最大金主,他既不称“总统”,也不称“女士”,而是直接叫奥尔良的小名。他可以把总统直接从内阁会议上叫出来,到走廊“给你说句话”。他不是劝说女总统召回航天飞机,而是吩咐她这样做。事实上,女总统奥尔良宛如Peter的女仆。


Peter的形象,揭示了这样的事实:资本已经在人们熟知的美国之外,建立了一个“平行国家”,这个“平行国家”所能够支配的资源及动员能力,不仅和美国相比毫不逊色,并且还凌驾于美国之上,“美国”不外是Peter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罢了。


对Peter及其统治的“平行国家”来说,美国是一块殖民地,能榨取就榨取,不能榨取就弃之如敝履。


这是一个巨大“灰犀牛”式的事实,人人都感受到,但人人都因为觉得无法面对而视而不见。



郭松民 | 评《不要抬头》:生存还是毁灭?-13.jpg



Peter是极聪明的,他也明白自己的计划不行能百分之百地成功,所以安排了B计划——一条足以飞到另一颗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的飞船,可以搭载2000人。


但Peter也是利令智昏的,这条飞船载着美国的权贵、金融寡头等经过两万多年的漫长飞行,终于来到另一颗植物茂盛,阳光明媚的新行星,但失去了地球文明系统的支持,大佬都变成了赤身裸体的原始人。他们的到来,只不外为色彩斑斓的原始野生动物送去了一顿美味午餐罢了。



郭松民 | 评《不要抬头》:生存还是毁灭?-14.jpg



05



《不要抬头》不是喜剧,它的基调是十分悲凉的。


编导试图告诉骰子游戏众:美国不是得了什么病,而是衰老了。患病还可以寻医问药,还有可能痊愈,但衰老却无药可医。


美国的危机是总体性的。这种总体性,体现为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美国的普通民众,都丧失了对危险的感知能力、应对能力,也丧失了寻找出路的能力。


在影片中,美国民众要么就是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吃瓜群众”,要么就是骚乱,抢超市、烧汽车,却不能有效地组织起来,提出打破现状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纲领。


由于阴谋论盛行,民众把一切警告都视为某个大型阴谋的一部分而拒绝相信。这里的悖论在于,阴谋论本身是精英长期欺骗草根大众所导致的后果,而草根大众对阴谋论的深信不疑,反而使精英能够更加方便地操纵大众。



郭松民 | 评《不要抬头》:生存还是毁灭?-15.jpg



美国精英的问题,说到底也是美国大众的问题。大众构成了精英发育生长的气候和土壤,傻子太多的社会,就一定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骗子。


行文至此,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二战后的全球化一直是由美国主导的,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或深或浅地卷入其中,所以影片讽刺的现象与问题,并非美国独有,而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存在,中国也并不例外。


这种比彗星撞地球更加危险的情况,就是发达国家和经济高速增长国家的国民,精神状态普遍陷入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那种“软乎乎的幸福主义”和“懒洋洋的乐骰子游戏主义”状态之中,人们倾向于把困难和危机的解决推到遥远的将来,寄望于“躺赢”,认为无限的增长和自发的博弈会自动化解一切矛盾。


中美贸易战开打之后,不是就有人鼓吹,“我们刷着抖音,上着淘宝、拼多多就能把美国逼回到农业国去”吗?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论调还颇有市场。



郭松民 | 评《不要抬头》:生存还是毁灭?-16.jpg



幸福主义、“躺赢”主义、“好日子”主义……总之是一种市侩投机心理,即总是认为逃避、无视、借机牟利等,比直面危险,迎接挑战更聪明,但这种聪明,最终的结局无非是去做原始野生动物的午餐罢了。


06



的确,美国衰老了,危机是严重的,这甚至从美国台面上的政治人物都老态龙钟就可以直骰子游戏地看得出来。


但是,好莱坞能够跳出“超级美国英雄拯救人类”窠臼,开始直面超级英雄缺位后的灾难性现实,拍出这样带有批判和警示意味的影片,则证明美国的文化仍然是有生命力的,还没有完全朽坏,所以,也就仍然是我们的镜鉴。



郭松民 | 评《不要抬头》:生存还是毁灭?-1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